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看全国两会上的科技创新热
作者:中国邮政报记者 李伟 来源:中国邮政报 发布时间:2025-03-13 

  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刘结一提及“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娄勤俭点赞DeepSeek的“中国智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更是在记者会上感慨:“这两天,谁要是不说说DeepSeek,好像就不太时髦似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很多首次出现的“新词”都与新质生产力有关;人形机器人深度参与两会特别报道;邮政新青年从岗位视角热议科技赋能……

  今年的全国两会,从场内到场外,“科技创新”话题热度爆棚。与会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期待。

  科创“引擎”激活产业向“新”

  在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加快健全专门针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等一系列支撑保障举措发布,促进市场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集聚的导向非常鲜明。

  当前,科技对于产业的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凸显。今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要强化需求导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双向奔赴”,也正是众多代表委员所望。

  “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在两会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分享创业心声。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向“科技掌控”转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今年重点关注农业领域如何与AI技术结合,畅想将AI融入农业机械,实现精准施肥、打药,让传统农业迈向智能化、一体化生产。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古建旅游搜索量激增300%;北京中轴线非遗巡游结合AR技术,单日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科技赋能正在重构文化生产逻辑。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提出,粤剧等传统艺术需与多媒体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科技感舞台”,吸引年轻观众。

  科技创新精准发力,推动传统产业蝶变,交通物流领域如何应用新技术也受到很多代表委员的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认为,物流降本应在物流科技创新、信息互联互通、运输装备标准化等方面下大力气,用好物流垂直领域大模型,提升物流全流程效率。

  人工智能成为时代风口

  近年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不断“刷屏”,新兴产业备受瞩目。继2024年之后,“人工智能+”今年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热度不减。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明确“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并在“算力”“数据”方面进行了统筹部署。这意味着国家支持AI与各行各业的具体业务、产品服务相结合,真正把大模型的“能力”转化成“动力”,这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创业机会。

  再次被政府工作报告“点名”的,还有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潜力引得多地竞相加快布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夏泳表示,应坚持以网联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强数智赋能,推动低空经济进一步规模化商用。当前,包括邮政在内的一些快递物流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无人机配送,布局低空物流服务。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邮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马军胜表示,无人机配送通过低空运输网络构建“点对点”直达模式,突破地形限制,实现精准投递,大大压缩运输时间,有效解决因自然屏障导致的物流断点问题。

  “当前,金融大模型已经超越单一场景应用,开始逐步深度融入核心业务链条。”全国人大代表、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实说,金融行业正系统性拥抱AI。从当前证券行业的应用实践来看,金融大模型正在实现从“效率工具”到“战略引擎”的升级,有望重构金融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未来业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AI赋能医药工业,为药企带来全链条的质量提升;AI驱动碳排放管理模型,让“双碳”目标更加精准可控;AI成为材料研发的“超级助手”,令中国民族工业崛起……代表委员纷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解码”人工智能,努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风口之上,人工智能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时代机会。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更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

  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来自国资国企的代表委员各抒己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有研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晓晨呼吁:要支持企业发挥产学研用融合的主导作用,持续提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更要重视‘从1到100’的产业化落地,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最后一公里’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指出,企业实验室是优质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是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抓手。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刘晓华的关注点。他建议,要建立首次产业化风险分担和资金支持机制,破解“不敢转”难题;要优化税收政策,激发“主动转”动能。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看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化,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

  科技创新既是企业增强核心功能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当前,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到推进自动化、无人化建设,从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到成立无人机公司、布局低空经济,中国邮政正以打造决胜未来的数智化优势为目标,以数字邮政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邮政金融板块也在不断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全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唯奋楫者先,唯创新者强。相信两会上的“科创之声”,将为中国邮政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高质量发展更多更强新动能新优势,带来有益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