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其改革发展的方向、风险防控的成效以及创新转型的步伐,都关乎着国家的稳定与长远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提及金融22次,比去年多1次,涉及货币政策、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完善“五篇大文章”标准体系、防范金融领域风险等多方面,释放出金融体系全面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与过去两年保持一致。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需要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在此目标下,“五篇大文章”“支持国有大行补充资本”“适时降准降息”“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金融关键词与“稳住楼市股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发展银发经济”等发展热词一起,成为两会期间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也勾勒出金融发展的新路径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在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主着力点和政策引导作出系统设计。诸多代表委员就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何杰建言,要丰富绿色金融体系内涵,加大对非绿行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创新与碳减排挂钩的金融产品,完善转型金融发展的激励机制。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养老金融市场的需求日益旺盛。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表示,个人养老金投资期限应以中长期为主。在利率下行、优质资产供给不足的背景下,亟须具有养老金管理经验的金融机构创新开发更多提供中长期稳健收益的养老金融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提出,要对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做好资金支持,尤其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帮助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巧建议,保险机构量身打造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基于基层农业的现状进一步放宽承保条件,拓宽保障范围,并且在费用厘算上体现普惠性。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为更好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应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引导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加强整体审慎监管。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话题备受关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提出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通过“一增一减”让民营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其中,“一增”指增加金融资源供给,“一减”则指降低融资成本。
就如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代表委员也纷纷支“金”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认为,相比融资贵,当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好融资难问题。大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服务下沉,满足长尾客户、中小微企业客户需求,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他建议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银行间合理分工,区域性银行应面向本地中小微企业开展金融服务;二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要更好地发挥信贷、债券和资本市场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解决融资难痛点:一是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政府应加大担保支持力度,降低担保费用,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鼓励股权、债券融资,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发展供应链金融。三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平台,提升民营企业信息透明度,降低银行风控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建议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建立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企业端和客户端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无缝对接。同时,建议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鼓励金融机构和供应链核心企业将供应链金融服务从内场拓展到外场,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向“新”发力点燃新引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而有关金融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将向“新”发力。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同时,将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将积极稳妥引导银行保险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将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着力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
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壮大培育,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结合家电家居的产业升级,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表示,在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智慧家庭场景中的深度应用、赋能家庭服务型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强化资金扶持和政策鼓励很重要。
商业银行应如何克服授信模式不匹配、风险收益难平衡、专业能力不足等痛点难点,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魏革军表示,可从前后两端入手。在前端,要进一步发展投贷联动业务,让银行从股权投资中分享收益、抵补贷款风险,从而有积极性在更早阶段介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且将以传统抵质押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步改变为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融资模式。在后端,要加强对科技金融人才的培育,完善基于知识产权的风险评估模型,进一步改善银行内部管理机制,构建科技型企业和科技支行的专属评估评级体系,鼓励先行先试。
李民斌则表示,当前,国家科技创新成果涌现、新技术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在低利率、低息差背景下,科技创新成果和新技术给商业银行带来为高潜力、高增长行业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机会;另一方面,金融业可以使用AI大模型、机器人提升自身的客户服务能力、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风险管理等。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安排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落实举措,再到代表委员们贡献的真知灼见、良策实招,都为金融业描绘了一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发展蓝图。邮政金融需紧跟政策导向,加快转型,做深做精“五篇大文章”,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稳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