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飞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月19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末年初可探春
□王永青

    年关临近,辞旧迎新的气氛越来越浓郁。大街小巷、城里乡下,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似乎都忽略了这寒气逼人,反而更加热烈起来了。只为年要到了,春快来了,人的心情不觉喜洋洋了。 

    春节、过年,成了一年结束、新一年开始的专用名词,每一个中国人对此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是团圆,是庆祝,是欢喜,是希望,还是期待与憧憬,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文人们留下了无数关于“年”的印记。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来万象更新,象征着生机、活力、希望。庆团圆、贺新春,过年的主旨实际上是围绕着“春”展开的。在众多与“年”有关的诗词中,以赵长卿的《探春令》最契合我对“年”的理解。词的上、下阕分别以团圆、祝愿为中心,描写过年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时至今日,不管留守家门,还是漂泊异乡,过年团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交通运输网络和出行工具的便捷发达,日行千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高速公路、高铁、飞机,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出行方式,让渴望过年团圆的人们少了麻烦和忧愁,多了便利和轻松。 

    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成为中国特色的过年气象。电视、网络每天播报的客流数量,各种交通站点内人头攒动、汹涌澎湃的场景,无不显示出一个个游子的归心似箭,他们正迫不及待地返回自己日思夜想的那个巢。望眼欲穿的崇山峻岭之外,家里正热火朝天地准备那团圆的筵席。“笙歌间错华筵启”,一家人欢声笑语围坐在团圆的饭桌前,好一派欢乐祥和的画面!“和气入、东风里”,团圆的时候,心情自然如沐春风,愉悦舒畅。 

    在河南地带流传着这样的风俗,过年必吃两样东西:饺子和酒。从大年初一到初五的每天早上都要吃饺子,到了正月十五,还要吃饺子。饺子一般呈圆形或者圆弧形,包好之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在用芦苇秆和麻绳穿制而成的圆形“锅拍”上,取“团圆”的好寓意。而喝酒,不独是河南才有的风俗。饮屠苏酒是中国古代过年时常见的一种风俗。且不说临川先生的“春风送暖入屠苏”,远在巴蜀之地的苏辙也感叹“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相传,屠苏酒是一种药酒,正月初一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在河南,过年饮酒主要喝白酒,也叫烧酒、老白干、烧刀子,喝时还要发出“啧啧”的声音,为其辣,为其过瘾。随园先生曾言“既吃烧酒,以狠为佳”。他说的狠,是指酒的度数不可太低,辣味必须醇厚,原因是“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 

    我第一次喝醉酒,大概在十二岁那年春节。团圆饭桌上,父亲把酒盅递给我,意思是长大了,可以喝酒了。一杯一口的白色小酒盅,大人们一饮而尽,然后“滋哈”一下,再一抹嘴巴,就算结束了一杯酒的仪式,也就是河南土话里说的“干了”。几杯酒下去,有人就开始起高腔说话了,可以想见那酒的威力之大。而我这初生牛犊不畏虎,也学着大人的模样一饮而尽,引得大家一阵猛笑:“这小妮儿,中!长大以后弄不好比娃儿们能当事。”真话也好,戏言也罢,总之三杯两盏下肚之后,我不记得怎么吃的饭菜,只知道晚饭时分村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都没有惊醒我。我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那时的童稚可爱与天真无邪再也无法重演,徒留唏嘘的记忆了。 

    新年头一天,大人小孩穿戴整齐,展示新气象,由外而内精神焕发。从“过年好”“新春大吉”的祝愿语至洋溢在空气里的年味儿,再到来年的规划,“年”更像是一次休整与提升,一次总结与新生。 

    不管往岁几许坎坷崎岖,来年如何前途未卜,在新年这一特殊时刻,似乎都幻化成了无比美好的祝愿。“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年透着春的气息,是春的前奏,春的先锋。因为一旦过了年,千呼万唤的春就真正登场了。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即便身处寒冬,依然满怀着期盼和追求的喜悦,不屈不挠地奔赴在前行的路上,充盈着活力四射的正能量。就在这岁末年初,嗅着东风的暖意,做个探春的先行者,一切所谓的困难自然迎刃而解,何乐而不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