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今年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快速盘点这七八天的跑会经历,我这个上会记者的总结是:最热的词“人工智能”,最火的话题DeepSeek。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就在记者会上感慨“这两天,谁要是不说说 DeepSeek好像就不太时髦似的”。从大会新闻发言人、部长们的点赞,到代表委员们的热议,DeepSeek这一AI大模型真成了会场上的“大忙人”。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在采访中分享了他用DeepSeek将小说提炼为剧本的经历:“生成效率高,逻辑清晰,但人情味略显不足。”这一评价,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AI赋能千行百业的机遇与挑战——它既能以超乎想象的算力重塑生产逻辑,也呼唤人类在创新中注入温度与灵魂。
在采访中,我感受到的AI“双刃剑”效应也尤为鲜明。不少记者用DeepSeek生成采访模板,问题规范得如算法预测,预设的代表委员的回答也是严丝合缝;而当记者以接地气的方式临场提问时,却碰撞出意想不到的金句火花。这恰似硬币的两面:AI能算出最优解,却算不出对话中的思想;能模仿名家文风,却模仿不了扎根生活的笔锋。
或许真正的创新,应该诞生于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这里既有算力的精准,更有人心的温度。在中国邮政的实践中,这种“精准与温度”的平衡就很典型。比如,接入了DeepSeek AI大模型的邮政物流网络,每辆邮车的邮件装载率可能会更加精准,邮路运行也会根据路况实时规划,堵车的路段可以提前绕道而行,但偏远山区或海岛上的邮递员出班时仍会在邮包里多放一包盐——这是AI无法计算的温情,却是远山深处乡亲与外界最朴实的连接。
就像政府工作报告里把“科技创新”和“民生保障”一起提及,技术能算出最优路径,但“最后一公里”仍需邮递员用脚步连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