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浪潮中,以邮票为代表的邮政文化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探寻邮政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在全球范围内传递着各国的文化与风貌。张颐武指出:“尽管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邮票的使用属性发生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却愈发纯粹。”如今,邮票已从单纯的寄信凭证,转变为兼具审美与收藏价值的文化载体,在文化领域的贡献愈发凸显。
面对时代的挑战,科技创新成为邮票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张颐武强调,从基础的防伪加密技术,到前沿的区块链、人工智能、AI技术,都为邮票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些技术不仅能保障邮票的品质与价值,还能进一步挖掘其商业潜力。正如张颐武所说:“这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用科技语言翻译文化密码,让老物件讲出新故事。”
近年来,中国邮政也在文化创新模式上积极探索,在邮票邮品设计形式、表现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如将邮票与盲盒结合,还与游戏以及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动漫等热门IP展开合作。张颐武认为,这些跨界合作是挖掘邮票多元价值的有效途径,让邮票的文化功能在新形态中得以彰显。“邮票早已超越了寄信的单一价值,通过创新形式,它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张颐武说道。
冰雪邮局凝固北国浪漫,烧烤邮局升腾人间烟火。“当邮票的功能从邮资凭证转向文化符号,主题邮局也可以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张颐武表示。除了邮票,邮政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主题邮局,也成为这次采访的主要话题。随着哈尔滨、淄博等地旅游产业的走红,当地的主题邮局也应时而起,邮政与地方文旅的融合日益紧密。张颐武建议,应充分利用邮政文化的特殊吸引力,在风景优美、人气旺盛的景区设立主题邮局,将其打造成为特色旅游纪念打卡点。这样一来,邮政不仅能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还能进一步深化自身的文化形象。
展望未来,张颐武认为,邮政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只要我们坚持科技与文化创新,充分挖掘邮政文化的特色与价值,邮票等文化载体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释放出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对此,张颐武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