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邮政史料 | 提高速度为民立功运动

作者:刘洋来源:中国邮政网发布时间:2021-09-22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广大邮政干部和职工全面深入地开展了“提高速度为民立功”运动。抗战胜利后,很多边区连成一片,但由于邮路组织不合理,班期不衔接,或因河流、疾病等原因,有不少信报传递慢,甚至还有积压延误的情况发生。边区政府驻地武安县至太岳区行署驻地阳城,相距500里,要走8天。冀南区南和县与任县相距25里,因邮件走干线经邢台转,两天方到。 

  1946年底、1947年初,冀鲁豫和太行区的广大邮务职工发动起来,开展了立功运动。边区邮务总局制定了边区“邮务员工立功暂行条例”,要求各级领导认真加强领导,深入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做到人人立功、处处立功。条例对组织领导、评功记功、奖励办法和立功条件等都做了统一的具体规定。 

  条例特别明确规定:一是步行邮工能担50斤以上,按时出发到达,经常坚持者,三个月评三等功一次;二是车班、驮班载够重量,按时出发到达,又能爱护好工具和牲口者,一月记三等功一次;三是在大风、大雨、大雪、路滥、水涨等各种恶劣气候下,能不误班期按时出发,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三次者,按成绩大小评功。自动帮助病号代替出发,完成任务三次者,评功一次;四是军邮武交队和秘密邮线邮工凡在恶劣情况下,能不惧艰险,机动灵活,坚持工作完成任务者,一月评功一次。在紧急情况下能保持点线秘密邮件和武器安全者,一月评功一次。 

  立功条例的公布和贯彻实施,激发了广大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边区邮务总局同时针对提速,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方案。 

  调整邮线,弯路取直,联系灵活,开展邻县连邮,克服区、分、县接界处绕路费时现象。开展乡邮,深入农村,解放区扩大到哪里,就要根据情况及时改设邮线,不因邮线而延误邮件。 

  衔接时间,严格审查,精密组织,彻底消灭一切主干线与干线,干线与支线,支线与县干线,县干线与乡邮线,封发与出发及就地投递,半日班与逐日班、隔日班,昼班与夜班之间时间脱节的现象。并规定次要服从主要,局部服从全体,保证做到班期吻合,时间衔接。 

  发挥动力,调整工具,合理使用;消除上下局站脱节及快慢混合使用造成重叠或中断现象,发挥各种工具力量,增改班次(如夜班汽车班等);规定日程重量;贯彻随局管理制(邮工出发到何局即应服从何局之领导);提倡带足、走够、按时到达,为民立功,超额任务,以便大力解决积压,并在现有条件下,关心改善邮工生活,注意卫生,减少疾病;适当改良工具,爱护工具,克服自然障碍,以畅通行;力求达到高度发挥动力、合理使用动力、邮件不停的目的。 

  改进技术执行制度,提高技术,熟悉方位,互相检查,达到发得快、发得对,严格执行退转制度,克服技术制度上一切影响到速度的障碍。 

  加强军邮及坚持游击区联络,发挥已有经验,集中强的人员、工具配备到军邮中去,进一步保证无论前方后方军团在左右进退过程中的联系,迅速经营,扯不断摔不乱,随时注意邮件改发,减少延误。坚持游击区战时联络,保证上下级前后方间之书报文件经常迅速通达,奖励坚守阵地的光荣与职责。 

  运动开展后,广大干部和职工抱着为人民立功,为翻身,为胜利的决心,你追我赶,互比互促,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武安到阳城为例,因增夜班,邮程从8天缩减到4天,速度提高了一倍。这样的事例在立功运动中不胜枚举。

  立功运动迅速在边区火热地开展起来,群众的热情一经点燃,便迅速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全体邮务工作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不怕牺牲、不畏艰难,打破了一个又一个邮件传递速度的纪录。 

  增设夜班,半日、半夜班与钟点班。原来只有日班的情况下,邮件在每一局站每日最低限度须停留12小时,自改设夜班后,速度即加快一倍,全区夜班一下子增至32段,全长2215里,约占全区线总长的1/6(1947年11月统计)。增设夜班困难是很多的,长途漫漫、漆黑无边且常需冒雨出发,伸手不见五指,举足不知高低,尤以大车班困难最多,家家关门闭户,路绝无人,不但人畜饮食无着,如遇野兽、特务和敌人,且有生命危险。但为支援前线的热情所鼓舞,邮工同志们英勇地冲破了一切困难,干部们亲自带头,大家争着出发。 

  广大群众发挥智慧与创造性,各地纷纷增设半日班和半夜班,太行榆太祁线与武井获线,长治至长子段,改为半日班。武安至武井、获鹿400余里,过去6天,现在4日。武安局每日上午12时前到沙河,第二日上午12时前返回,沙河当日下午到邢台市,邢台市第二日上午到内邱,内邱下午到临城,临城第三日上午到高邑,高邑下午到赞皇,赞皇第四日上午到元氏,元氏正午分两路到井陉、获鹿。 

  增设钟点班比半日、半夜班更进了一步,真正做到了争取每一点钟可能争取的时间,它的特点是以钟点计算,如冀南威县至成磁线规定,威县12点到曲周,收发2钟点,14点出发,16点到肥乡,18点到成磁等。 

  各区干线时间,均经过精确计算,将各种隔日班、逐日班、夜班、半日班、半夜班及钟点班组织起来,互相追赶,互相衔接,互相竞赛,互相保证,形成了一条纵横密布的时间链,力求昼夜不停,风雨不止,一切为了争取时间,为了支援前线和翻身运动,严密地规定时间,像火车站上的时间表一样。 

  在“提高速度为民立功”运动中,广大邮务干部和职工都以无比的热情和英雄气概响应上级号召,掀起了为民立功热潮,他们将领导提出的“担足走快”的要求,发展成“担多走快”,把“一刻不停,早到早回”,发展成“风雨无阻,昼夜不休”,涌现出了无数的“飞毛腿”“铁肩膀”“摩托化”“赛汽车”“赛飞机”“机械手”。干部帮助出差,邮工帮助封发,好人代替病员,病员帮助工作等团结友爱的模范事迹,更是司空见惯,难以枚举。 

  “光走得快不算,担得多,走得快,才是真快”,这已成了大家的格言。以太行山地而论,担一百斤上下,日行120里,已经不为稀奇。如“邢台飞毛腿”李兴考,担105斤至内邱60里,8点出发,18点返回。有一次,为不积压邮件,曾10钟点行程120里。“长治飞机”李全锁曾担130斤,时速15里。太岳阳城局18岁小邮工孙练柱自告奋勇到沁源,担70斤走90里,正值阴雨连绵,大雾弥天,鞋不能穿,赤足走,没有雨布用衣服包邮件,按时到达,完成任务。太行内邱局万增同志把自己节约下的钱买了自行车,一个人跑了两个人的邮线,并且时间提前一天半,在他的影响下,发展到8辆车,成立了“机械化邮工班”。 

  连续出发,冒雨出发,带病出发。在游击区病号多或解放区新设局站邮工不够,这时就有许多同志连续坚持工作,如太岳区猗氏局邮工吴文顺,一人坚持干线,连跑14天,毫无间断。稷山局李吉民所跑邮线,往2、5区来回120里,沿线直接投送,当天返局,已坚持了两个月。由于夏天炎热,任重道远,工作紧张,易生疾病,但为了服务于人民和战争,他们就带病出发,友爱互助,坚持工作,冀鲁豫2分站邮工韩龄清、宋炳忠、张贯脚病很重,仍每日出发赶到黄河北岸,往返280里。冶陶局员工26人,病了21个,仍坚持了干线夜班及乡邮投送,没有停误一天。 

  经过广大邮务职工再接再厉的提高与努力,全边区的邮件传递速度普遍加快。无论普邮、军邮、干线、乡邮及线路、班期、时限和动力各方面都大大前进了,都有很多创造与改进并逐步落实。全边区干线,由1946年的11491里调增为13814里,传递速度比以前提高一倍。(本文摘编自《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晋冀鲁豫边区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