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8月10日 星期

 全文检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赋沃野相辉映
——安徽邮银协同打造农村市场竞争新优势

    协同是中国邮政最核心的优势,农村市场是中国邮政发挥协同优势的最大舞台。近年来,安徽邮银认真落实集团公司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多维度建立和完善协同发展、惠农合作的体制机制,健全客户服务、业务发展和支撑保障三大体系,巩固政企联合、社企合作和板块协同三大平台,聚力“村、社、户、企、店”五大客群,实现重点协同工作同考核、同激励,调动各板块、各层级协同发展积极性,促进重点邮银协同项目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农村市场竞争新优势。

    □本报记者 方怀银 安徽记者 刘昕怡

    麦子收好,夏玉米和大豆种下,西瓜、葡萄陆续上市,砀山酥梨挂满枝头……7月盛夏,江淮大地一片繁忙景象。 

    应着三夏田园之景,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这片“敢为天下先”的热土上,安徽省邮政分公司和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的员工正奔忙在皖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乡村,穿行于“村、社、户、企、店”,用他们坚实的脚步,蹚出“协同制度引领、惠农合作落地、金融工作室扎根”的农村市场特色发展之路。 

    携手而行、协同并进,安徽邮银写下服务乡村振兴的出色答卷:上半年,累计完成活跃合作社对接3.92万个,居全国邮政第1位,累计建成“信用村”9829个、评定“信用户”17.89万户;“融资E”引荐且成功办理客户数达2885户,居全国邮政第1位,净增贷款4.51亿元,居全国第2位;成功打造1个全国级和4个区域级中邮惠农综合服务示范社。

    推进顶层设计 打造协同制度优势

    “邮银‘四流合一’的资源禀赋,是我们服务地方经济最鲜明的比较优势,是赢得地方政府信任和合作的基础。”6月30日,在安徽邮银协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安徽邮银相关领导再次强调协同对于双方的重要价值。 

    当前,邮政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正在由“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全面推进、积厚成势”逐步向“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迈进。安徽邮银贯彻集团公司部署要求,突破“点的协同”,持续加强顶层设计,从机制层面发力,不断推动协同制度化、规范化,在实现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在6月30日那场推进会之前,针对部分基层单位邮银协同意识不强、利益不明、动力不足、分享客户资源不积极等问题,安徽邮银双方在潜山市召开省、市、县三级邮银协同会,明确了下一步厚植协同文化、完善协同机制、解决数据壁垒等改进措施。 

    这是安徽邮银“定期+专题+日常”协同会议体系的一部分。在组织定期和专题协同会议的基础上,不定期组织日常协同会议,研究和解决市场拓展、政策研发、项目发展等事宜,并坚持督办制度,有效推动重点协同项目发展。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安徽邮银多维度建立“板块支撑评价+战略绩效考核评价+板块协同激励+惠农专班激励”体系,出台了年度板块协同发展激励方案、惠农合作专班考核评比办法等激励文件,实现重点协同工作同考核、同激励,调动各板块、各层级协同发展积极性,促进重点邮银协同项目发展。 

    有了良好的协同制度和发展氛围,安徽邮银在各级政府部门眼里俨然是“一家人”。这也为双方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谋求发展机遇、协同获取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奠定了基础。安徽邮银在全国邮政系统率先发行了具有“金融+邮政”功能的银行卡——“乡村振兴卡”,累计发卡16.56万张,同步授信2.4万户,沉淀金融总资产26.02亿元;双方共同建设的乡村一站式便民开放平台和“金邮惠农”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入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目前,“金邮惠农”项目完成了前三期的建设,乡村一站式便民开放平台助力县乡地区数字化缴费、公共服务、智慧民生项目县域全覆盖,新增11项收费单位系统对接类项目,累计完成交易额25.39亿元。在商务部门确定的2022年度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中,安徽邮政参与了12个县(区)的65个项目,涉及总投资额1.9亿元。

    做实惠农合作 塑造邮银品牌优势

    “以前贷款是我们追着银行跑,没有十天半个月批不下来。自从邮政开展惠农合作项目以来,我申请资金只要一个电话,邮储工作人员就能上门办理,两天贷款就到账。”潜山市黄铺镇的王军很是感谢邮政惠农合作项目。今年初,王军想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急需一笔资金。在当地邮政惠农合作推介会上,黄铺支局向他推荐了额度大、利率低的“富农贷”产品。 

    目前,在江淮大地,有10余万个像王军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享受着惠农合作项目的“浇灌”。 

    惠农合作项目重在协同,涉及的板块多样、覆盖的业务复杂。安徽邮银联合打造“委员会+专班+支局”的管理模式,建成79个、584人的三级专班,明确“省级专班牵头抓总、市级专班承上启下、县级专班落地执行”的定位,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强化规定动作落地,实现项目闭环管理。 

    “我们建立了指标、考评、管理三大体系,全面提升专班的凝聚力和内生动力。”安徽邮政惠农专班副组长庄笑千介绍道,“我们主要按照‘三三五七’的思路在做实项目、塑造邮政在农村市场的服务品牌。”庄笑千所说的“三三五七”,就是健全客户服务、业务发展和支撑保障三大体系,巩固政企联合、社企合作和板块协同三大平台,聚力“村、社、户、企、店”五类客群,发展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寄递、“融资E”等7项业务。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分步推进“五类客群”的系统性开发—— 

    坚持“全覆盖”原则建设“村”。双方制定“信用村”建设专项成本补贴和激励措施,抓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契机,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按照“全面走访、重点转介、快速评定”的建村流程,夯实“信用村”建设基础。 

    坚持“广叠加”目标培育“社”。按照“建联、定策、推进”的发展步骤,双方强化活跃农民合作社合作对接,全面提升7项重点业务在农民合作社的覆盖率。制定《安徽邮政农民合作社“广覆盖”规定动作指引》和《安徽邮政综合服务示范社规定动作指引》,开展专项营销活动,做好示范社的精准服务和业务协同。 

    坚持“拓规模”导向发展“户”。针对辖区内的各类重点客群,惠农专班人员依照“理、清、记、录”四步法,将“新客户信息录入+老客户信息完善”工作落实落细,拓展客户规模。 

    坚持“全流程”服务打造“企”。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发展需求,安徽邮银依托三级物流体系和渠道平台的资源优势,助力其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如通过“惠农邮我、徽茶邮礼”专项营销活动,摸清茶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需求,深度开发茶产业链客群。 

    坚持“重合作”原则开发“店”。发挥邮政农村网点资源禀赋,双方以业务叠加、地推巡店、邮快合作、金融炒店为抓手,打造“网点+站点”双向引流模式,推广商户收单、供应链金融服务,赋能站点运营;针对收单商户,借助扫码收单、贷款发放,进一步开发农村商户,做大“融资E”规模。 

    共建金融工作室 建立乡村渠道优势

    “我们按照‘三日完结’和‘次日上门’的工作要求,信贷经理在工作室对邮政推荐的客户进行受理、调查、上报,并联合开展客户走访,效果很显著。”邮储银行宿松县人民中路支行行长宋泽东口中的“工作室”,就是今年安徽邮银共建的“乡村振兴金融工作室”。目前,全省已建设439个,实现16个市全覆盖。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邮政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是农村网点。目前,安徽省县以下农村邮储银行网点只有110个,农村市场渠道覆盖率较低;邮政代理金融70%的网点(近1000个)位于县以下农村地区,但无法办理贷款和对公等业务。邮银整体实力与竞争对手相比,存在不小差距。面对此现状,安徽邮银立足“自营+代理”特色经营模式,在周边没有邮储银行网点的邮政网点建设“乡村振兴金融工作室”,将代理金融的网点、客户等资源优势,与邮储银行的产品、专业等优势结合起来,补足各自发展的短板,搭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和场景,建立起邮政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优势。 

    “不用自己跑县城,一天就拿到贷款,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种植养殖大户程水荣所在的宿松县许岭镇碎石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他对金融业务鲜有了解。当他在许岭支局办理业务时表达出想贷款融资扩大生产的意向后,支局立即联系人民中路支行,安排客户经理携带移动设备上门“送”贷。第二天,程水荣就顺利获得30万元授信并及时支用,开始实施扩大种植规模的致富新计划。 

    “我们与许岭支局结对子,通过‘邮银协同惠农万家’活动,以‘明白纸’等形式让邮政员工了解、熟悉贷款业务。他们在前期收集资料等环节做了大量工作,金融工作室使我们支行的服务范围扩大,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目前,宋泽东他们在许岭支局的协同下,累计放款400余万元,在全县支行里排名第一。 

    借助“乡村振兴金融工作室”这一新渠道,安徽邮银在共同做好“信用村”建设、“融资E”及“乡村振兴卡”发放的基础上,逐步衍生扩展,与邮储银行的“惠农贷”“邮担云通”“乡村振兴卡特色白名单极速贷”等多项贷款业务相结合,提升工作室的服务效率和效果。目前,工作室已成为安徽邮银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的新阵地。 

    江淮奔流千帆竞,情赋沃野相辉映。在农村改革创新的大潮中,安徽邮银正扬资源禀赋之优势,聚协同发展之合力,肩负起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企业责任,全力构筑邮政农村市场竞争新优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