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界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1年8月20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摄影讲座

    主讲:盛希贵

    第十一讲 新闻摄影报道的八项注意

    新闻摄影是一项实践性强的工作,必须多练手、多实践,多总结经验教训。这里总结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一、不能拿起相机、手机随便乱拍一通。 

    新闻摄影是一项专业工作,不能有随手拍、随意拍的想法。要按照之前讲过的拍摄要领,想一想、做一做。1.必须提前或及时设置好照相机的技术参数:白平衡、测光区域、光圈、快门、连拍等。2.抓住关键场面,考虑好抓拍和跟拍对象。如邮车送图书到村小学,从城里出发、路上的场面都不是关键场面,到达小学搬下图书分发给学生们才是关键场面。3.正确对焦,并确保按动快门时不抖动。4.来不及设置或完全是新手的情况下,可采用“自动对焦+自动曝光”。平时要多熟悉自己的相机、手机的拍摄功能和设置方法。拍摄前一定要看看设置正确与否,并思考一下拍摄主题是什么、从哪个角度拍,不能拿起相机见什么就拍什么。 

    二、要善于利用色彩来表达内容、服务主题。 

    当主体色彩与陪体色彩对比鲜明时,人眼就会利用主、陪体之间的差异来捕捉主体。如果色彩对比运用得当,人眼便会首先注意到主体。必须充分利用色彩三属性——色别、明度和饱和度,运用好色调对比。 

    彩色摄影最常见的问题,一是“贪色”,画面色彩过多过杂,使人眼花缭乱;二是“乱搭”,忽略基调,搭配不合理,色彩不协调,看上去不是赏心悦目,而是怪异刺目;三是色彩运用与主题不一致。色彩必须为内容服务,且色彩的搭配必须尊重民族心理、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 

    三、切忌导演摆布,干预现场、事件。 

    现场抓拍是新闻摄影的主要技法,导演摆布的画面表情做作、动作虚假,观者会质疑其真实性和可信性。 

    抓拍,又称作不干涉对象的摄影。现场抓拍能够捕捉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情感和典型形象,具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亲切感和可信性。抓拍的瞬间感情饱满、真切生动,其视觉效果和可信度是导演摆布设计的照片无法达到的。况且,导演摆布难以避免“穿帮”的痕迹。 

    现场抓拍考验记者的反应速度和技术运用能力。反应速度体现在对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瞬间思维能力、快速判断力上,而技术能力则体现在瞬间来临时摄影者对照相器材的驾驭能力和控制技巧上。 

    四、忌贪大求全,主体、主题不明。 

    主题明确、主体突出是新闻摄影图片的基本要求。有的人拍摄取景的时候,总是舍不得去除多余的景物,贪大求全,拍摄过多远景、全景,而报纸常常需要的是中景、近景和特写。如此一来,就得在后期进行剪裁,画面的可利用部分较少了,当然会影响影像质量。摄影是取景的艺术,取景就是做“减法”,要敢于舍弃,才能突出主体,主体凸显才能使得主题明确。一定要在取景时就精心取舍、选择,杜绝画面杂乱无章。做“减法”,就是画面内的事物、元素越少越好,画面看起来才干净清爽。画面的对象、元素越简单,效果越好。 

    五、避免焦点不实、主体模糊不清。 

    在充足的光线条件下,选准主体主要部位,如把人的眼睛作为焦点位置;选择尽可能准确的自动对焦模式或手动精确对焦,确保对焦准确、画面清晰,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三脚架等来固定相机。也可运用区域对焦法和景深对焦来使主体突出。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应合理使用闪光灯,要少用机位闪光和直接闪光法,多用间接闪光法,或者用闪光灯作辅助光,以免破坏现场光的真实效果。 

    摄影时选择高画质模式,充分保障影像质量。照相机、手机拍摄时尽量使用最大像素(高画质)模式,拍摄完成后要选定最清晰的原图传给编辑部,不要压缩、调整画面的各种信息数据。 

    六、切忌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主体就是主要(重点)拍摄对象。摄影画面应主次分明,陪体的地位就是陪衬、衬托,凸显主体,切不可“平分秋色”,更不能喧宾夺主。主体不突出,拍得再好也是失败的拍摄。典型的例子是:拍摄领导考察或调研,画面上分不出谁是领导;某事件中,领导是配角时,还把领导当成主体拍摄。一般来说,报道新闻事件,事件中肯定有人物做某事(纯自然现象例外),因此,不能只拍到无人物的空镜头(不论主体是人或物)。举例来说,报道新式邮筒,宜有三两群众围观或使用,但要注意邮筒是主体,群众是陪体。 

    七、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每个行业、单位都有一套程式化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时间久了,长年拍摄日常工作、会议、活动,难免觉得平淡、乏味、千篇一律。要想把“冷饭炒好”,就要多动脑筋,拍摄出“陌生感”或“新颖性”。当然,更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找到新变化,拍出有新意和独创性的照片。 

    如拍摄新闻人物,一定要尽可能全面了解被拍摄对象,深入其工作、生活或学习的场所,与被采访对象“混熟”,拍摄时才能捕捉到其特点、性格。不断深入生活,密切关注社会变革与人生变化,深度发掘事件的原因或影响,才能有新发现、新视角,从而拍出新颖的照片。如2008年初,南方发生罕见雪灾导致交通、电力瘫痪,大多数记者、通讯员都去拍摄邮递员在大雪中辛苦投递。某通讯员了解到电力中断,许多乡镇的公共服务停业,但他发现某镇邮政局所点着蜡烛仍然照常开门营业,就拍摄了这幅照片。这个角度就很新颖、立意较高。 

    八、勤学多练,才能有进步与提高。 

    平时要多学习、多思考,分析研究见报的优秀照片为何拍得那么好,自己为何没有想到那样拍;要把自己的照片与好照片对比分析。要多练习、多实践、多思考总结。建议向本地媒体摄影记者拜师,向他们学习请教。 

    希望大家多看几遍本讲座的内容,真正领会明白,然后勤奋投入一线摄影报道中,一定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本讲座到此结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