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把改革开放40周年与集邮联系在一起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号。直观说来,改革开放给祖国这块土地、给集邮这方园地,带来的就是一个大大的“+”号。古老的集邮沐浴春风四十载,最亮丽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就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互联网+集邮”。
作为一名专题集邮者,我深知“集邮之中,邮识为重”。集邮信息与资料便是邮识。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获取邮识与邮品流通上一直沿袭着传统方式,即使在已届现代的40年前,集邮也还是一种传统的“耕耘”。那时,我所能获取的邮品信息和资料,无论是久远留存的或是新近发行的,皆在寥寥无几的旧书或是新闻缝隙中,更多的,则是跑到邮局窗口打探。至于对诸如“大龙”“小龙”“红印花”等古典邮票的深入认知,所能找到的邮书堪与寻觅邮票本身难度相媲。那时,我手头写得详尽的集邮书籍只有1982年出版的姜治方先生那本《集邮和我的生活道路》,我从中撷取信息,再作邮识整合。《集邮》杂志复刊后,关于沟通集邮信息与查阅相关资料便多寄望于它,但获取邮识的渠道依旧狭窄、滞后。
专题集邮需要多元化邮品。国门打开初期,我正在策划一期音乐专题邮集,获邮之途也以传统方式为主。我与国外邮友广泛建立交换关系,初始于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邮友通信,后又扩展到欧美等更多国家。最早只是与集邮者以邮换邮,继而与邮商进行以款购邮。记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多次去法、德、英等国,并与邮商建立联系。回国后,邮商竟一次次把厚重的A4大小的邮品复印件不吝邮费寄来,我照图选择,再予寄回。往返所产生的邮费往往使我所购邮品的价格扶摇直上,但舍此则鲜有获邮可能。就这样,在极其有限的邮识及邮品背景下,我的音乐专题邮集勉强编组出来。当年这本邮集虽也获较好成绩,但不可与现时同日而语。以至我国第一位国际邮展评审员梁鸿贵先生对我说:“换个题目吧,这是个需要大量外邮的题目,外国人有优势。”
改革开放一年年过去,在走了将近40个年头时,来了一个互联网,集邮“+”了网,带来了新生命。当我把这个看不见的神奇网络加在集邮上时,奇迹出现了——我似亲自走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徜徉在邮品海洋中。无论新邮还是我从未见过的专题素材,都让我那本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组的邮集“汗颜”。通过网络,我得到了很多外国音乐家较为详尽的资料,如墨西哥音乐家拉腊、巴西音乐家奥斯瓦尔德、埃及音乐家达尔维奇、伊朗盲音乐家鲁达基等,了解他们的背景对于音乐专题集邮至关重要。
我还在国内外相关网站上购买或竟拍专题邮品,自己玩儿不转,便请邮友帮忙。记得,我在eBay网上看到音乐题材的早期封口纸时,遂经年遍寻了系列品类。网络传来中外邮政、邮票以及集邮的海量信息,打开了世界集邮窗口,让遥远邮事瞬息之间近在眼前,世界各国发行的音乐新邮,我都会在网上即时即刻得知并很快购到。因“+”了网,我的这个音乐集藏如今已届可观。
近年来,网络又拓出微信。更便捷的是,在微信上与卖家联系,分秒之间便会完成沟通或购买。刚在西班牙拍摄关于毕加索的纪录片,看到毕氏《格尔尼卡》原作,萌生集藏这一主题邮品的想法,在微信上一点,就看到许多相关邮图,再点开网购,四五种邮品尽现眼前。在马德里,我看到毕加索的《科学与博爱》画作,医生握着病人的手,好似中医把脉。恰好我正在创作中西医题材的纪录片,用微信分享了这幅画后,大家都认为这幅画正是表达医学中的人性关爱,希望能够拍摄下来。可后来因为版权问题,不让拍摄。由于有集邮爱好,我下意识地上网搜索《科学与博爱》邮票,竟发现这幅画作的西班牙极限片,这将代替那幅画的原作成为我的纪录片中的一个镜头。
“互联网+集邮”日新月异,无论是集邮事业还是每一个集邮人,都将发生百余年来无可比拟的巨变。我国集邮事业的提升与发展,我个人集邮视野的开阔和收获,皆在改革开放40年中呈现并扩展开来。相信,随着“互联网+集邮”更加普及深化,集邮这一传统领域必将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