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是畅通双循环的“大动脉”,自主可控能力是抵御外部风险的“护城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加强海外仓建设”,为邮政业发展锚定方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格局,如何构建安全韧性的国际物流体系,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马旭林,就中国邮政如何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国际寄递物流体系,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马旭林认为:“建设自主可控的国际寄递物流体系是中国邮政迈向全球舞台的关键一步。”近年来,中国邮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航空网络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持续扩大邮航机队规模,新购置两架宽体货机,现有机队规模已达42架;同步开通了“南京—卢森堡”洲际航线及20条RCEP地区自主航线,服务网络扩展至北美、南美、非洲等区域。
“中国邮政将继续引进宽体货机,增加郑州至美国、广州至列日等洲际航线,形成每周22班、运力1700吨的骨干网络。”马旭林强调,郑州第二航空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航空中心建设提速,将大幅提升中国邮政国际物流集散和转运能力,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更高效的物流支撑。
面对跨境电商爆发式增长,中国邮政正在加速全球市场布局。目前,在美、德、日等14国已经设立17个海外仓,服务超4700家中国企业。“海外仓模式不仅让‘中国制造’更快触达全球消费者,同时降低了企业对单一物流渠道的依赖。”马旭林表示,下一步要重点在欧美地区核心城市新增自建仓,推动跨境电商从直邮向海外仓配模式转型。
尽管成果显著,马旭林坦言挑战犹存:“与国际快递头部企业相比,中国邮政在大型货机数量、洲际航线覆盖面、海外仓智能化水平等方面仍有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境电商业务的快速发展”。他特别提到唯有自主可控,方能抵御外部风险。一方面中国邮政要加速提升自身的国际网络建设和运营服务能力,一方面也希望能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面对目前市场上冷链物流需求的激增,马旭林表示:“冷链物流是邮政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冷链物流运行数据显示,2024年全社会冷链物流规模达3.65亿吨,冷链物流总收入超5361亿元。马旭林认为,“中国邮政的冷链物流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抓住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加大投入,完善从产地预冷到中心城市骨干冷仓建设,再到全程冷链运输的服务体系,缩短运输时间,降低农产品损耗率,让更多优质农产品高效直达消费市场,切实提升民生福祉”。
展望未来,马旭林表示,中国邮政将继续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航空运力扩容、海外仓布局优化、境外仓配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国际寄递物流体系,全力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