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民生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作者:中国邮政报记者 张明月 尹航 来源:中国邮政报 发布时间:2023-03-14 

  关注全国两会,聆听发展足音。在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中,记者看到普惠金融与多个“发展关键词”相结合,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角度,这对于邮政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服务乡村振兴: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近年来,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持续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扩大原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在数字金融创新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下一步,则要关注金融在支持接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表示,要不断补齐农村普惠金融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云南省委会主委、云南省台联会长杨晓红提交了关于“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岳巧云提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乡村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严宝玉重点聚焦保障粮食“从种子到餐桌”各环节的资金供给,强调“金融应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担当,加大保障粮食安全的金融供给”。 

  此外,随着近年来保险业持续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全面强化“三农”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其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也获得更多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发挥保险功能全力服务乡村振兴的提案》,指出要让保险业更好支持“三农”发展,引导金融保险资源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农业基础数据共享机制。 

  助力小微企业:做好后疫情时代纾困解难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就业的蓄水池,过去三年里,受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受到冲击较大。疫情后,如何才能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蓓表示,在政策层面,近年来,中央不断完善顶层政策设计,为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运用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可以由相关部门共同组建涵盖企业、金融、政务、市场等多方数据的普惠金融大数据中心,深度挖掘企业账户收支流水大数据并叠加政务、市场等数据,通过专业工具来进行精准风险评级并授信,以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严宝玉代表认为,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要从金融供给端、融资中间环节、企业需求端三方面“对症下药”。要从金融供给端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从融资中间环节减负助力,进一步推动第三方中介服务收费标准规范合理;从企业需求端辅助加力,进一步引导实现市场化低成本融资,逐一破解融资全流程的痛点、堵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表示,供应链金融整合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存货担保等增信支持,为产业链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有助于纾解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稳链、补链、强链”、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作用。 

  发展养老金融:关注前景广阔的“银发”市场 

  现阶段,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随着“银发浪潮”的临近,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储备养老财富成为新时代国民的重要选择,未来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广阔。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解冬认为,总的来看,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第二支柱发展较快,但规模和覆盖范围有限;第三支柱则刚刚起步。目前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吸引力有待提高,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而且养老保险配套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要加快提升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吸引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养老金融产品创新,着力增强养老保险配套体系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信托业协会养老信托专业委员会主任金李表示,可以考虑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基础上,设立个人养老补充基金,交予国家级养老大基金进行统一管理。在国家级养老大基金层面设置若干适当选项:提供标准化场景,做成固定搭配的定投模式。同时,提供基本底层产品,允许个人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偏好灵活选择,进行自由配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