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着 见证着 奋斗着——从中国邮政新一代寄递平台研发看邮政信息科技发展

作者:中国邮政报记者 吕磊 尹航来源:中国邮政报发布时间:2022-07-15

  缓缓走出会场,手捧着证书与鲜花。此刻,2018—2021年度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获得者——中邮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高级软件设计师苏勇湿了眼眶。这泪水的背后是所有邮政科技人在“自主可控、科技赋能、科技引领”这一中国邮政信息科技发展既定轨道上的辛勤耕耘和攻坚奋斗。 

  比如,苏勇和他的同事们视如生命一样的中国邮政新一代寄递平台。

  “7年前开始布局,在今天看,新一代寄递平台是中国邮政里程碑式的科技创新!”中邮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寄递应用部负责人欧明霞回忆说。 

  时间拨回到2018年12月20日——新一代寄递平台全环节端到端全部推广上线的日子。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邮政的信息科技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从系统“烟囱林立”到一个核心平台全面支撑寄递全业务;从人工派揽到智能派揽实现一点下单、全网揽收;从时限、市场、服务、成本条块化运营体系到建成以四大数据库为支撑的智能化运营体系;从经验规划网络到大数据智能规划网络,处处彰显科技赋能和数据赋能价值。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以“想尽千方百计、不怕千辛万苦、经过千锤百炼”的态度和决心,苏勇和他的同事们参与并见证着中国邮政信息科技建设的辉煌历程。

  起步,时不我待的一次出发!

  “无法想象未来的巨大变化,那就着眼当下,先从问题入手。”记者在一位邮政软件工程师4年多前的一个笔记本上发现了这句话。

  对2015年10月以前的中国邮政而言,每年的“双11”寄递业务量达到高峰时,系统扩展能力弱、资源共享能力不高、过度依赖外部厂商等,都是制约寄递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棘手难题。 

  那时,众多邮政科技人都明白:中国邮政亟须有一个全新的、统一的平台去整合分散的业务功能和数据,解决大量系统间信息不畅的问题;从全流程的角度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快速适应和支撑业务流程的变化。但大家更明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应用平台,更是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技术架构。 

  变革确实很难,但邮政信息科技前进的步伐没有停止。这其中,有很多人默默奉献。 

  比如,“苏勇们”——中邮信科新一代寄递平台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 

  在新一代寄递平台开发过程中,苏勇和所在的技术平台组的工作是解决新架构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为新一代寄递平台搭建基础框架。欧明霞说:“如同中国航天发展进步历程中那些无名英雄,大家无法理解甚至无法看到苏勇他们的工作,但新一代寄递平台的底层框架至关重要,因为所有的系统运行都依托于这个框架。” 

  这个基础框架如何搭? 

  如果将系统搬到云上,就可以储存海量的数据,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动态扩容。同时,还能减少各种成本支出。虽然技术实现上有难度,但苏勇和同事们一致认为,这就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邮政寄递业务复杂度高,对系统运行可靠度、扩展能力要求极高,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更先进的系统架构,苏勇和同事们将目光锁定在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架构技术上。 

  云化、微服务、分布式架构,均是业界前沿的技术,同时使用这几种技术架构平台,更是难上加难。但要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创新突破。 

  苏勇说:“从0到1,这是最难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时不我待,必须去做!” 

  基于邮政“云平台”技术,中邮信科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寄递平台是一个统一的业务支撑平台,所有的子系统都采用统一的架构,所有的应用服务都使用统一的技术、统一的标准进行开发。由此,更多的软件工程师可以将精力放在实现业务应用的开发上,能够快速响应业务的新需求,更好地赋能业务发展。

  跨越,载入史册的一场变革!

  底层的技术框架,需要适配每一个业务环节,每一个应用模块要在这个框架基础上高效运行,都需要苏勇和同事们了解每一类业务场景,再对框架系统进行扩展,使其具有更强的兼容性。 

  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架构模式,苏勇和同事们只能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时间紧,任务重,能够在这样的核心关键任务上发挥作用,多苦多累都值得。”2016年初至2018年底,整整两年,他们一直致力于新一代寄递平台基础框架的搭建和优化提升。 

  攻坚的那段时间,苏勇常常是白天早早来到单位,晚上加班至深夜。“国际处理功能就要上线了,基础架构上还要进行一些适配、优化,一刻也不能耽搁。”苏勇对新一代寄递平台有着一份执着。2017年5月上线订单揽投功能,2018年8月上线中转运输功能、11月上线国际处理功能……苏勇和同事们不分昼夜的努力取得显著成效。但所有人都知道:只有跨过“双11”这道坎儿,才算真的成功。

  2018年11月11日,所有人度过了最漫长的24小时,最终数字定格在订单10282万件、收寄4132万件、中转处理7036万件(包)、投递2842万件。 

  系统平稳运行无故障!成功了!中国邮政新一代寄递平台成功了!所有人都激动地站了起来。 

  新一代寄递平台信息推送效率较老系统有了大幅提升,体现在菜鸟快递物流指数指标排名上。2018年“双11”当天信息及时率由2017年的第7名上升至第2名,邮政信息系统安全性位居11家快递企业之首。 

  欧明霞告诉记者,新一代寄递平台不仅解决了以往的问题,更做到了提前自动发现问题、提前自动干预,系统运行更稳健更智能。这些变化,有每一位技术人员的努力,更是那看不见的自主研发的底层框架,撑起了这些成绩。 

  从这一刻起,中国邮政告别了旺季高并发无法动态扩展资源的时代,邮政寄递业务信息化建设创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一步,助力中国邮政寄递业务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笃定,目标明确的持续奋斗!

  近年来,中国邮政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驱动力,实施“智慧、平台、体验、生态、数字化”信息化战略,通过“结网、强链、拓圈”,打造“场景+”的开放服务模式,将产品与服务嵌入客户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尝试利用新的科技手段与客户进行互动沟通。 

  在这一过程中,新一代寄递平台通过敏捷迭代,深化“智能+”应用,有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为寄递发展注入新动能。 

  “最近,上门取件的时间感觉比以前快了,手机上物流信息更新也快了,发货后马上就能看到预测的到货时间,基本都是按时到。这些以前被诟病的问题,邮政一下就改变了。”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先生说。 

  客户小小的体验提升,是新一代寄递平台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是苏勇和同事日夜奋战的最终目的。新一代寄递平台,为中国邮政数字化转型发展打下基础。 

  2016—2018年,中邮信科完成了新一代寄递平台的搭建;2019年,新一代寄递平台完成了邮速整合、多板块协同;2020年开始,中邮信科启动了“智能+”转型,把新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场景结合,全力打造以数字化、平台化、集中化、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为特征的智慧邮政。新一代寄递平台使中国邮政成为首家信息系统核心板块上云的大型央企,现在的中国邮政APP、微信EMS小程序等,都是平台提供的渠道入口,但建设平台只是中国邮政科技发展进程中的一步。 

  新一代寄递平台是未来邮政寄递业务的技术根基。随着业务的发展、应用功能的不断完善,该平台的边界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开放,不仅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功能,还将成为开发能力、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增值服务、政务服务、邮快合作、军民融合、供应链协同等的输出平台。 

  这些年来,中国邮政通过持续不断的数智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整合、科学管控和价值创新的目标,具备了数字化转型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基础。 

  “苏勇们”见证了近年来中国邮政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参与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之中。“当在一些科技论坛上听到有人说,中国邮政在某项技术上处于领先时,真的很开心。从加入邮政到现在,咱们的变化太大了。”一线研发人员赵永强说。邮政信息化从电算化到应用化、再到集成化、更进一步到数字化,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技术攻坚的决心。 

  在完成新一代寄递平台上线后,苏勇一直在做着优化、维护新一代寄递平台的工作,如同看着一个孩子不断地成长。在2020年成为寄递应用部“双11”信息科技保障工作执行负责人后,他每年都要组织项目组14位产品线骨干,针对“双11”上涨的洪峰业务量,开展应用优化、资源准备和制定应急方案等工作,使系统承载能力逐年提升。苏勇作为主创人员参加的“可视化数字化实时运维监控仪表盘”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全国邮政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实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导航等先进信息技术与邮政业务的深度融合……”中国邮政的科技发展战略,苏勇牢记于心。中国邮政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化新优势,需要信息科技条线持续加快科技赋能,致力科技引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用邮需求,这是每一个邮政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目标。“苏勇们”,还要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