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唱大风——访湖南中邮物流“中欧班列”项目经理侯磊
作者:中国邮政报记者 李珧 通讯员 刘高来源:中国邮政网发布时间:2020-09-01

  从湖南长沙到江西鹰潭,全程近500公里,乘坐高铁要2个多小时,这段行程,湖南中邮物流“中欧班列”项目经理侯磊往返了无数遍。 

  在湖南中邮物流业务面临困境时,侯磊和团队成员在企业领导的全力支持下,走出湖南,在江西和陕西等地开启了邮政物流发展的新领域;在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发展之际,率先推动中国邮政第一趟中欧班列的启动工作,助力中国邮政对接国家重大倡议;在人们的关注点停留在“中欧班列”的物流运输上时,以“平台+货代”的“中欧班列”新模式,将业务发展触角延伸到产业链上游,构建了中国邮政第一个自主运营的“中欧班列”平台…… 

  新时代,需要创新者,也属于创新者。但创新伴随着风险,意味着突破,更需要担当和奉献精神,注定是一段坎坷的征途。侯磊勇立创新潮头,在创新的征途上从没有停下过前进的脚步。 

  前不久,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选“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邮政快递业仅10人获此殊荣,侯磊便是其中之一。而他牵头负责的“中欧班列”项目更是屡获殊荣:全国邮政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第十六届通信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评比一等奖、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8月11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刚拜访完客户的侯磊,从这位新时代邮政青年党员身上找到了创新的答案。 

  在危机中寻找创新时机 

  “中欧班列”项目是在湖南中邮物流业务陷入发展困境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2017年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湖南中邮物流业务份额持续下滑。面对危机,有人看到困境,有人则在困局中看到了未来。在对变化的把握中,湖南中邮物流抓住了创新的时机。 

  时任湖南中邮物流总经理的傅斌勇带着由侯磊和皮沐璇等几位核心成员组成的重点项目团队经过反复商讨,大胆提出了“进军中欧班列领域,推动邮政物流转型升级”的全新发展理念,他们决心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探寻一条邮政物流发展的新路子。 

  中国邮政自己的中欧班列要怎么开?选在哪里开?从构建平台到组织运输,从对接政府到联系客户,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每天都会不断冒出新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快速破局?侯磊和团队成员决定前往中欧班列重要货源地之一的义乌调研。侯磊说:“客户最懂市场。与其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转,不如将各种问题的决策权交给市场和客户。”在义乌的1个月时间里,他们游走在批发市场和写字楼,找客户、找货代、找平台。运输成本、货物通关、物流时效、补贴政策,一个接一个的客户痛点被侯磊找了出来。 

  结合多方搜集来的信息,湖南中邮物流快速将自主中欧班列平台的选址锁定为江西鹰潭。“鹰潭向东毗邻长三角经济带,向南辐射珠三角经济带,距离集中货源地义乌不足350公里,是成本最低的货物集结点,具备了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的一切基础条件。”侯磊说。 

  2018年5月12日,中国邮政历史上第一趟自主平台运营的“中欧班列”从鹰潭车站发车,驶向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市,这意味着中国邮政在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时至今日,湖南中邮物流已在鹰潭之外的西安、重庆、赣州、金华等多个城市构建了自己的中欧班列合作体系,累计发运班列338趟,运输集装箱14196个,货重34万余吨,货值达56亿元。 

  “‘中欧班列’平台运营需要跨行业、跨体系,用市场的思维去运作。侯磊扎根市场、俯下身心、遍寻痛点,大胆创新尝试,真正在危机中抓住了发展的时机。”傅斌勇说。 

  在耐心中孕育创新潜能 

  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就是“中欧班列”项目的大本营。与同事的办公桌比起来,侯磊的办公桌看起来空荡荡的,一台电脑、两个文件夹,水杯常锁在柜子里。对他来说,这里只是临时落脚点,更多时间都在奔波的路上。 

  同事说侯磊有“三多”:出差次数多、出差天数多、火车票改签次数多。 

  “中欧班列”全流程涉及对接政府、对接铁路、对接海关、物流运输、货源组织等环节,侯磊的工作便是与形形色色的人沟通。为了配合对方的时间,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改签了3次火车票。 

  “我们一大早坐高铁去鹰潭,带着一堆材料,经常要等一天,有时候等到快下班才被通知改时间再谈。”同事无奈地说,“与人打交道是最难的,但侯磊总是有耐心。” 

  面对做事风格迥异的客户,如何保持耐心?侯磊的秘诀是让自己职业化,也就是学会把自己的“生活人格”和“职业人格”分开,不让情绪左右自己的行为。他向记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比如你是客服人员,客户在电话里特别生气,其实这不是针对你,而是在指责你公司的服务或产品。这时就要用你的职业角色平和应对,而不是用个人角色评价对方的素质。” 

  “永远把关注点放在工作本身,而不是个人的情绪上,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侯磊说,年轻人容易血气方刚,把事情上升到情绪的高度,让很多事情走入极端,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2013年,湖南邮政开展机关人员到地市分公司交流活动,侯磊毅然离开机关岗位,到湘潭锻炼学习,他坚信“基层的锻炼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在湘潭工作的3年,侯磊先后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基层的摸爬滚打锻炼了他的能力,也磨炼了他的毅力。 

  “2013年,‘双11’刚刚兴起,我们还没有完善的网运预案,邮件的处理量达到惊人的程度。”这次经历让侯磊记忆犹新,“当时,作为揽投部经理,我每天6点开始配合投递,21点后还要开邮车到处理中心装邮件,凌晨1点回揽投部卸车,每天工作近18小时,连续奋战了13天。那之后,干什么工作都更有底气了,这么难我都坚持下来了,以后好像也没什么事是不能挺过去的。” 

  创新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仅有耐心还不够,需要一直有耐心、有足够的耐心。参加工作11年,侯磊从没有休过年假。“我的工作要沟通对接的细节太多,如果离开了,很容易把细碎的事情忘掉,再理顺又需要时间。”工作中的侯磊是个“强迫症”,每一个数据、每一处细节都要反复核实才能放心。“如果在效率和完美之间进行选择,我一定会选择后者。”在他看来,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宁愿自己多花一些时间,也要尽力做到万无一失。 

  在学习中积蓄创新动力 

  “创新需要开阔的思维。持续的学习能让人以新的视角、新的手段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更好适应社会以及行业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问到创新的动力,侯磊毫不犹豫地回答“持续的学习”。 

  在“中欧班列”项目的运作中,侯磊从一个“新手”成长为对“中欧班列”平台运营了然于胸的“先行者”,正是依靠持续的学习。在义乌调研工作结束后,他没有立刻返回长沙,而是又去了西安、重庆、合肥、郑州等地,向成熟的“中欧班列”平台运营公司学习经验。这次学习,让他打开了视野,全面掌握了平台运营理念,为后续业务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9年7月,23岁的侯磊进入邮政系统,先后从事过投递员、揽投部经理、大客户部经理、市场部经理、创客团队经理等工作,每个岗位上,他凡事亲力亲为,力求熟知每一个环节,做到精益求精。 

  在很多青年员工看来,学校里十多年的时光都在读书,走入工作岗位,只要做好工作就可以了。侯磊却不这么认为,他深知不学习必将遇到“本领恐慌”,各方面知识的储备越多,看待问题才会有深度和新见解。 

  “前不久,我在领导的推荐下阅读了《激荡30年》,讲述了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重大经济事件,对于下一步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有很大启发。”疫情防控期间,侯磊闲下来的时间多了,便开始大量阅读经济学、历史学的书籍,他说学习是需要触类旁通的。 

  “T型的人才才是在未来最有竞争力的,一竖就是在某一专业领域认知的深度,而一横就是能把多个领域的技能融会贯通。”在侯磊看来,多领域知识的迁移和积累会成为创新的源动力,帮助一个人在专业领域挖得更深、走得更远。 

  站在企业创新发展的潮头,侯磊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勇气迎接行业赋予的机遇与挑战,更以一颗赤诚的初心践行了新时代邮政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荣誉在他看来,更像一种“监督”,督促他时刻在创新的路上前行。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唱大风。接受完记者采访,侯磊又要开始忙碌起来了。这一次,他将带领团队,与“中欧班列”五大枢纽节点城市对接,将邮政的“中欧班列”项目打造成为内外贸结合的运营体系,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2018年9月28日,首趟“景德镇—莫斯科”邮政中欧班列从江西景德镇车站驶出,作为本趟班列的运营平台公司员工,侯磊(右)参加了班列首发仪式。□皮沐璇 摄